*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融股宝
肥胖相关性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挑战重重,如何有效应对?
撰文:小凡
审核专家:高霏教授
2025年3月,
Lancet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GBD 2021)成果显示,2021年全球≥25岁的成年人中,估计有21.1亿为超重/肥胖。其中,中国超重/肥胖人数最多,达到 4.02亿。倘若这一发展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预计到2050年,中国超重/肥胖人数将攀升至6.27亿 [1] 。
超重/肥胖不仅严重影响个人健康,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同样不容小觑。相关研究借助二次项指数模型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30年因超重/肥胖引发的医疗费用预计将飙升至4178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约占我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0%[2]。
中国作为全球超重/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加强肥胖防治工作已然刻不容缓。在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5)的“疾病预防论坛”上,来自高霏教授,以“如何理解并纠正肥胖对血压的影响”为题,分享了肥胖合并高血压机制研究和管理的最新进展(图1)。
图1:高霏教授在会上讲课
超重/肥胖“催生”高血压,健康警钟该敲响了
肥胖/超重在改变个人外观的同时,还显著增加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已有多个研究验证了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关联:
弗莱明翰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自1948年启动至今,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也是全球心血管健康是重要的研究之一。研究结果显示,超重/肥胖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且这一关联在男性和女性中均显著存在[3]。
图2:Framingham研究证实超重/肥胖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3]
1973~1975年,一项横断面研究评估了全美范围内社区高血压现状,该研究通过1171个站点筛查了≥100万人(20-64岁成人)。研究结果显示,20~39岁人群中,超重的高血压患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倍,在40~64岁人群中,超重的高血压患病率比体重正常的人群高50%[4]。
HYDRA研究则基于两步流行病学设计,共纳入了45125名参与者。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体重人群、超重人群和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4.4%、60.6%和>70%[5]。
在一项纳入57项前瞻性研究的分析中,纳入了主要来自北美和西欧的894576名参与者,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体重指数(BMI)范围内(15~50kg/m2),BM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几乎呈线性正相关(图3)[6]。
图3:BM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几乎呈线性正相关(横坐标为BMI)[6]
我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的数据分析显示,BMI与高血压风险呈正相关,即BMI每增加1个标准差,高血压发生风险增加53.9%[7]。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影响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极为复杂,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水平等多方面(图4)[8,9]。在体脂存储过程中,脂肪聚集内脏与血管周围,压迫肾及肾血管,影响小动脉壁扩张,导致血压上升;另一方面,功能性脂肪病变可引起内分泌和免疫紊乱,从而促进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升高。
图4:肥胖相关高血压发病机制[8,9]
在具体机制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交感系统激活:Mancia与Grassi利用药物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几乎完全中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后测定自主血压,结果表明肥胖人群血压更依赖于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研究中隐匿性高血压(MHT)和白大衣高血压(WCHT)的肌肉交感神经活动(MSNA)显著高于正常血压者(NT),且随着血压升高,MSNA逐步增强(图5)[10]。
图5:MHT和WCHT的MSNA显著高于NT(纵轴分别为MSNA的爆发频率和经心率校正后的爆发频率)[10]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失调:脂肪组织可分泌血管紧张素原(AGT)和醛固酮释放因子,导致RAAS过度激活,促进水钠潴留和血管收缩[11]。
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因素之一。胰岛素抵抗可通过促进水钠潴留、使内皮细胞依赖的舒血管作用受损、交感神经功能失衡以及影响细胞膜内外钙离子的转运等途径导致血压升高[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肥胖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高血压的一个潜在诱因。其可能的机制包括胸膜腔内压变化、间歇性缺氧、氧化应激增加、炎症、神经激素失调、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和昼夜节律变化等[8,9]。
此外,急性精神压力可能通过增加交感神经反应和儿茶酚胺释放来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慢性压力可能导致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过量,进一步导致血压升高。
从筛查到治疗:规范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
▌筛查策略
为了确保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诊断更加准确,需排除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图6)[12]。
图6: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筛查策略[12]
▌治疗流程融股宝
为保证体重管理各环节操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达到理想体重,需要建立规范化流程。流程应包括个体多维度评估、三级预防措施的选择,体重与相关指标的监测和随访计划的制订(图7)[12]。
图7:超重/肥胖成年人规范化治疗流程图[12]
▌营养干预
营养干预是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营养干预的核心原则是基于能量的精准评估,使患者的能量代谢负平衡,建议:
依据代谢率实际检测结果,分别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85%和80%平衡能量的摄入标准,以达到能量负平衡,同时能满足能量摄入高于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基本需求。
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kcal,或每日能量摄入限制在1000~1500kcal的限制饮食能量。
保持每日摄入蛋白质20%~25%、脂肪供能比为20%~3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45%~60%。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肥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经评估有明显胰岛素抵抗,或其他相关代谢异常,可考虑药物治疗。
2021年版《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建议,成年人群当BMI≥28.0kg/m2或BMl≥24.0kg/m2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经综合评估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联合生活方式干预[13]。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奥利司他、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
2024年,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中国29个医学中心参与开展的SURMOUNT-CN研究结果在
JAMA上发表,研究评估了胰高血糖素样肽 -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用于中国肥胖/超重人群体重控制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第52周时,替尔泊肽10mg组、15mg组平均体重分别降低了13.6%(12.3kg)和17.5%(16.1kg),均优于安慰剂组的2.3%(2.1kg) [14] 。该研究结果为中国超重 /肥胖人群体重控制提供了新的药物选择。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针对重症肥胖的治疗手段。胃旁路术(RYGB)或袖状胃切除术(SG)。2024年发布的《中国肥胖及代谢疾病外科治疗指南》显示,BMI≥32.5kg/m2时强烈推荐采取手术;27.5≤BMl<32.5kg/m2时推荐手术治疗;25≤BMl<27.5kg/m2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且合并肥胖相关合并症,需评估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经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评估及伦理审批后慎重开展手术[15]。
此外,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实,经皮去肾交感神经术(RDN)作为一种创新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药物治疗血压控制不佳及药物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16]。
总结
中国是全球超重/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肥胖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肥胖问题是由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和行为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中国应对肥胖流行的挑战,要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为指导,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最终实现全民健康。
参考文献:
[1]GBD 2021 Adult BMI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adul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1990-2021, with forecasts to 2050: a forecasting study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Lancet. 2025 Mar 8;405(10481):813-838.
[2]Wang Y, Zhao L, Gao L, Pan A, Xue H. Health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l;9(7):446-461.
[3]Higgins M, Kannel W, Garrison R, Pinsky J, Stokes J 3rd. Hazards of obesity--the Framingham experience. Acta Med Scand Suppl. 1988;723:23-36.
[4]Stamler R, Stamler J, Riedlinger WF, et al. Weight and blood pressure. Findings in hypertension screening of 1 million Americans. JAMA. 1978 Oct 6;240(15):1607-10.
[5]Bramlage P, Pittrow D, Wittchen HU, et al. Hypertens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primary care patients is highly prevalent and poorly controlled. Am J Hypertens. 2004 Oct;17(10):904-10.
[6]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 Body-mass index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900 000 adults: collaborative analyses of 57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2009 Mar 28;373(9669):1083-96.
[7]Wang C, Fu W, Cao S, et al. Association of adiposity indicators with hypertension among Chinese adults.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21 May 6;31(5):1391-1400.
[8]Clayton TL, Fitch A, Bays HE. Obesity and hypertension: Obesity medicine association (OMA) clinical practice statement (CPS) 2023. Obes Pillars. 2023 Aug 7;8:100083.
[9]LYU Yao,ZHOU Yiheng,LIU Lidi, et 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inical Practice Statement by the Obesity Medicine Association on the Obesity and Hypertension[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5, 28(03): 272-279.
[10]Mancia G, Grassi G.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 hypertension. Circ Res. 2014 May 23;114(11):1804-14.
[11]李春艳,陈志恒. 肥胖型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医师杂志,2017,19(05):798-f3.
[12]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等.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05):609-626.
[1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1,13(11):1-55.
[14]Zhao L, Cheng Z, Lu Y, et al. Tirzepatide for Weight Reduction in Chinese Adults With Obesity: The SURMOUNT-C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4 Aug 20;332(7):551-560.
[15]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代谢病外科专家工作组,刘金钢,等. 中国肥胖及代谢疾病外科治疗指南(2024版)[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8):841-849.
[16]李月平,卢成志,蒋雄京,等. 经皮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中国专家科学声明[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3,31(12):881-893.
专家简介
高霏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肺血管病中心 主任医师
荣获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获欧洲心脏病学会青年学者奖。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青苗人才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计划。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European Heart Journal、Circulation Research、Science Advances等高水平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次获ESI高被引文章及热点文章。研究结果被写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指南,以及美国胸科协会(ACCP)房颤诊疗指南。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N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