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年秋,当纳粹德军的坦克部队逼近莫斯科时融期策略,苏联红军严重缺乏机动反坦克力量。
ZIS-41 自行反坦克炮。
传统的牵引式反坦克炮部署需要时间,考虑到当时战线的状况和敌军的推进速度,这简直是灾难性的。而苏军现有的装甲部队根本无法完全抵挡来自各个方向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紧急构想"应运而生:研制轻型、便于快速制造的轮式和履带式自行火炮(SPG),使其作为摩托化部队和独立反坦克集群的一部分作战。ZIS-41 的研制工作就此启动——这可能是该领域最现实、最有前景的项目。
ZIS-41 的研制基础和技术前提
嘎斯 -AAA 载重卡车。
1941 年 7 月 1 日,时任军备人民委员德米特里 · 费多罗维奇 · 乌斯季诺夫下达命令,要求第 92 工厂研制一种采用可替换底盘的 57mm 自行反坦克炮。工厂设计局领导指示瓦西里 · 加夫里洛维奇 · 格拉宾组建一个由穆拉维约夫领导的特别小组。
最初,他们考虑以 T-20 "共青团员"履带式装甲牵引车和嘎斯 -AAA(GAZ-AAA)三轴载重卡车,但最终选择了更有发展前景的 ZIS-22M 半履带卡车融期策略,当时该车已经被当作增强型越野车辆使用。
从 ZIS-30 到 ZIS-41
ZIS-30 自行反坦克炮。
第一辆原型车是 ZIS-30,这是一款以 T-20 履带式装甲牵引车为底盘研制的自行反坦克炮。ZIS-30 顺利通过了军方测试并表现出色,但由于 T-20 牵引车零部件库存耗尽而停产。于是,设计团队以嘎斯 -AAA 卡车为底盘,研制新型自行反坦克炮,然而,该自行反坦克炮并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ZIS-41 自行反坦克炮。
1941 年 10 月,穆拉维约夫团队才开始研制一种新型自行反坦克炮—— ZIS-41。1942 年冬,第一辆原型车组装完成,而这辆原型车也成为最引人注目、技术最先进的自行反坦克炮。
设计与装备
融期策略
ZIS-41 采用半履带底盘,因而拥有极强的越野能力。
ZIS-41 采用单排驾驶舱,可以容纳三人,战斗全重 7.5 吨。行动部分采用半履带构型,前轮可以转向,后部采用履带行动系统,使其拥有极强的越野能力。
ZIS-41 配备一台 73 马力的 ZIS-5 发动机,单位功率为 10 马力 / 吨。这使得 ZIS-41 在公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可达 50 千米 / 小时,爬坡能力 28 °。该车配备装甲驾驶舱,火炮部分还配备了正面和侧面炮盾。
ZIS-2 反坦克炮可以击穿大多数德国坦克。
ZIS-41 的主要武器就是安装在车体后部的 ZIS-2 型 57mm 反坦克炮。这是当时威力最大的反坦克炮之一,它可以击穿 1941 年纳粹德军装备的所有坦克和装甲车辆。ZIS-41 自行反坦克炮俯仰角为 -5 °~+25 °,最大射程 1250 米。ZIS-41 可以利用后部空间运输弹药,并牵引一门 M-30 型 122mm 榴弹炮。
测试及暴露的问题
正在进行实弹测试的 ZIS-41。
1942 年春,ZIS-41 开始进行军方测试。测试分为两种模式:作为独立的自行反坦克炮和作为牵引式榴弹炮的牵引车。测试表明,在软土和积雪路面上,ZIS-41 机动性下降明显——转弯半径过大,不利于作战行动。此外,发动机在长时间工作时容易过热,越野行驶状态时尤为明显。设计师们改进了冷却系统,但这并没有彻底解决散热问题。
最终,ZIS-41 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作战武器,而是被改装成装甲牵引车。尽管这个概念很有意思,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并未投入批量生产。
ZIS-22M 半履带卡车。
首先,ZIS-22M 半履带底盘产量有限,无法保证充足的供应。此外,由于其他武器装备对 ZIS-2M 炮管的需求旺盛,导致炮管也处于短缺状态。同时,弹药供应问题难以解决:生产 57mm 反坦克炮弹的工厂被疏散到乌拉尔山以东,战争时期运输线中断。在战争时期,必须将武器生产的重点放在更简单、技术更先进的项目上,例如 ZIS-30 和 SU-76 自行反坦克炮。
对苏联装甲总局(GBTU)档案的研究表明,在 1941 年底通过的一份优先项目清单中,ZIS-41 甚至未能进入前十名。专家委员会指出 ZIS-41 的设计过于复杂,无法满足前线作战的要求。与之相比,其他工厂推出的 ZIS-30 和 SU-76 生产成本更低、操作更方便,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SU-76 自行反坦克炮。
苏联装甲车辆研究所 17-22 号馆藏档案文件中融期策略,有一份 1943 年的使用记录,其中记载了 ZIS-41 在长期作为教练车使用之后,于 1944 年退役的情况。根据现有资料,这辆原型车与其他不具有历史文物和技术价值的过时武器装备一起送去报废回炉。
N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